【常德百件事之七】敢教日月换新天 石门南乡那抹红
来源: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:吴思奇 时间:2025-07-02 10:18:26
编者按:说起咱常德,那可是沅水边上扎了根的老城,烟火气十足。祖祖辈辈的故事能从河街摆到太阳山。今天,我们将一同拨开岁月的烟云,探寻那些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、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历史大事。
在常德石门的西南角,太浮山像位沉默的老者,心里却揣着一本滚烫的账——九十多年前,这里点起了一把烧红半边天的大火!1928年5月,南乡起义一声枪响,从太浮山脚到绵延两百里的山岭,呼啦啦竖起了红艳艳的旗子,在湘西北扎下了最早的“红地盘”。
那时的石门南乡(今维新、磨市一带),穷得能拧出水。“田是东家田,人是苦命人,租子缴到五月五,锅里还是清水煮。”地主收租如割韭菜,军阀征税猛于虎。大革命时农会曾轰轰烈烈,国民党一翻脸,许多骨干被杀。压迫越深,反抗越烈!
1928年初,石门县委的曾庆轩、陈振亚等人,扮成货郎、郎中,钻进太浮山的沟岔。白天帮乡亲担水砍柴,夜里就着豆大的油灯轻声讲理:“种地的,就该有自己的田!”共产党的种子,又在受苦人心里扎下了根。太浮山的火塘边,煨着红薯,更藏着要“翻个身”、要“变个天”的硬气心思!
5月15日那晚,细雨蒙蒙。磨市、维新的团防局里,敌人鼾声正浓。突然,狗吠、砸门、“缴枪不杀”的吼声炸开——上千农民举梭镖、扛土炮,跟着县委队伍摸进据点。敌人还没摸到枪,就被捆成了粽子。起义消息长了翅膀,乡亲们举着锄头菜刀就往队伍里钻,几天聚起几千人。
很快,石门南乡苏维埃政府挂牌,曾庆轩任主席,宣布“没收地主田,分给穷人种”。太浮山下的晒谷场上,老阿公摸着分田单,眼泪直掉:“活了六十岁,终于有块自己的地了!”
国民党反动派坐不住了,调兵像蚂蚁一样涌来。起义军带着乡亲躲进山林打游击:敌人走大路,他们就从悬崖滚石头;敌人住村子,夜里就摸进去放冷枪。有回敌人追进山谷,两边山梁滚下火把,烧得他们鬼哭狼嚎。
不到半年,根据地从南乡扩展到临澧边界。200多里地盘上,村村有农会,妇女做布鞋,娃娃放哨送信。
深秋十月,敌人增兵围剿。为保存力量,起义军撤离太浮山。但种下的火种没灭——后来湘鄂西根据地的骨干,不少从这里走出;分到土地的乡亲,把“跟着共产党”的道理记了一辈子。
如今太浮山,映山红开得正艳。山脚陈列馆里,生锈的梭镖、泛黄的分田簿,轻声诉说:当年那群拿锄头的农民,用勇气在大山里写下了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故事。这故事,是常德人的骄傲,更提醒后人:好日子不是天上掉的,是像太浮山的星火,一代接一代拼出来的。